第201章 乱群之马第十一更,800票(1 / 2)
首先道歉一下,刚才一着急,发错了,被人提醒,才知道208章没发,却把209章先发了。不过,这就意味着又多出来一章存稿,立刻发出来。
哈哈,这就是预定的800票那一更了啊。
——————
来敏的撤退论一出,一片附和声。
诸葛亮的脸色有些难看,他看到附和的人不仅有那些一惯反对他的,还包括了一些以前支持他,至少是保持中立的人。看来张郃给他们带来的压力的确不小。
“来将军请坐,其他人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诸葛亮摆摆手,示意来敏入座。来敏面色一僵,悻悻的退了回去,却不服气的斜睨着诸葛亮。大帐里至少有一半人支持他,剩下的那些虽然没有明言支持,却也低着头不说话,显然也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他倒要看看诸葛亮这次会怎么处理。
不管怎么处理,诸葛亮都是一个败局。蜀汉军攻城无果,已经疲惫不堪,魏军援军一到,士气大振,必然会出城反击。双方兵力差不多,魏军又有精骑助阵,优势很明显。战,蜀军必败,不战而退,则诸葛亮的北伐到此为止,同样是一个败局。
诸葛亮注意到了来敏的不愤,却不以为然,而是继续询问其他人的意见。大家互相推让了一翻,爨习站了起来,躬身道:“丞相,敌众我寡,久战无功,愚以为不宜久留。应该先撤回汉中,屯田练兵,以待时机。这一战,虽然未能全取陇右,可是扬我声威,让逆魏惊惶失措,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目的。见好就收,方为得计。”
诸葛亮微微点头,表示对爨习的谢意。爨习虽然也赞同退军,可是他的态度和来敏完全不同。他至少还给诸葛亮留了一点面子。
爨习是建宁大族,他的外甥就是李恢。当年刘备反攻刘璋时,李恢奉命求见刘备效忠,并奉刘备之命招降了马超,立下了功劳。前年诸葛亮南征,李恢以庲降都督的身份督军助阵,平定南弯之乱,又立了战功,现在是蜀汉镇守南方的方面重将。爨习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不过他依仗着建宁大族的身份,在丞相府做一个参军,其实就是个闲职,没什么实权。可是他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一部分益州大族,特别益州南部大族的意见。就算诸葛亮不予采纳,也要给几分面子。
爨习刚退了下去,姚伷又站了起来,发表了一番看法,主体意思相同,着眼点不一样。他提醒诸葛亮,兵不再役,粮不三栽,现在已经第二次运粮了,再坚持下去,势必要第三次运粮。而汉中的储粮有限,如果要从成都转运,时间又跟不上。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战胜魏军,还是以撤退为宜。
姚伷是巴郡阆中人,现在的身份是丞相掾,负责选拔人才。巴郡原来是最初支持刘备的益州人,刘备定蜀后,巴郡人在刘备的麾下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过夷陵一战,那些人大多死在军中,巴郡的势力大衰。姚伷是现在巴郡人中的佼佼者,多次得到诸葛亮的称赞。他的意见,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益州北部大族的意见。
“尹祭酒,你的意见呢?”诸葛亮不动声色的转向军祭酒尹默。
尹默犹豫了一下,站了起身,拱拱手,淡淡的笑道:“丞相,默乃一书生,唯知咬文嚼字,不通兵事。不过,兵者,国之大事,还请丞相集思广益,三思而后行。”
尹默是梓潼涪人,他的学问不错,曾经远赴荆州,向大儒宋忠求古学,精于左氏春秋,刘禅做太子的时候,他是太子仆,教刘禅读左氏春秋,也算是帝师之一。在广汉李邈被诸葛亮找了个借口赶回成都之后,他就是广汉、梓潼一带的代表人物。
霍弋一边在纸上写着,一边无声叹息。尹默虽说谦虚的说不通兵事,可是他这句话和反对有什么不同?丞相今天真是很难找到几个支持他的人啊。
诸葛亮依然无动于衷,又把脸转向长史向朗和参军廖化:“向公,元俭,你们有何看法?”
廖化看向向朗,向朗眨了眨眼睛,沉吟了片刻。霍弋诧异的抬起头,打量着向朗,不由得有些紧张。他。得出来,平时一直不怎么说话的向朗今天有说话的欲望,诸葛亮似乎也希望他说两句,不过,向朗要说的话很显然和诸葛亮希望他说的话有不小的差距。
“丞相。”向朗欠了欠身,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一些。作为一个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岂能不清楚诸葛亮现在在想什么。可是,从他的角度来说,他是真的不想诸葛亮再坚持己见。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勉强一战,必败无疑。汉中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这十年来接连几次大战,已经将蜀汉军的实力消耗得差不多。好容易才重新积累起十几万大军,经过这几个月的战斗,进步很快,再有几年,有希望重新训练出一支精锐,如果毁在这里,岂不是太可惜了?
可是,他知道诸葛亮不想听这些,他也不肯就这么退回汉中,他大概已经打定了主意,要与魏军决一胜负。
“丞相此次出兵北伐,旌旗所指,天水、南安、安定不战而降,陇西一战而克,关中落入我手,曹魏惶恐,倾国来战,诚为历年来我军罕见之大胜。丞相的功绩,足以和先帝取汉中媲美。”
诸葛亮连忙摇头:“向公,你言重了。虽克陇右,可是上邽未下,未竟全功,我岂能和先帝比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