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3 章(1 / 2)
夏安然真心觉得如今京城沸沸扬扬和他无关, 连同朝堂文武之争亦然。
他是真没想过没有想到送过的这些臣子们这么能搞事,就连一个门神像都能搞出一些争斗来。
但是于他来说这纠纷也没什么意义呀,多大点事。就跟财神爷一样,搞个文门神和武门神不就得了, 他记得现代就有包拯门神和岳飞门神呀,这就证明的确有这个习俗。
武定国,文安邦,一个国家文武二者均不可缺, 小孩子才做选择,作为成年人当然是都要啦。
夏安然的表态明确, 众人便看向了赵祯。
宋朝的帝王朝服并不设珠串阻挡, 年轻的皇帝的面容和表情清楚地暴露在众臣子面前,他面上带着几分不经意,似乎并不知道方才那一番是朝堂的文武斗争, 只当做是寻常议题一般,见众人目光投来, 只随意得点头应了平南王所说。
然后帝王二话不说直接将议题推进到了下一个, 姿态十分惬意,似乎完全没有看到方才乌眼鸡一样的文武大臣。
但还没等臣子们有所表态, 便被下一议题吸引了注意力。
下一个议题便是——谁为文首, 谁又为武魁?
武魁被定下的速度很快。
若说拱卫赵氏江山,武将迄今为止毫无疑问当属杨业为首。
他自己、儿子、孙子、曾孙子每一辈都格外给力, 曾孙子还刚刚科举中了探花。
另外几家面上憋屈, 但对于杨业此人夺魁大家都并无太多的意见, 没法子,本人给力,家族也给力,拼不过啊。
纠纷发生在文臣之上。
无论是才华品行,亦或者是治世之才,要选择一个最有名的武将,当然首选建功立业,斩杀外敌,护佑江山,而要选择一个最优秀的文臣却极难。
文人相轻,看先辈的眼神,亦是难免总带着批判。别看这些文人们平日里头表现得尊敬先贤,但他们在批评前人的时候,互相打嘴炮的时候可刻薄啦。他能连某某大臣的妻子的侄子做过什么事儿都给你扒出来。
众多武将默不作声的缩在后头,伸长了耳朵在那听八卦。
赵祯则是面面色淡淡,此情况显然在他的意料之中,等到众位臣子互相爆黑料,斗的差不多了,赵祯才故作不知得轻咳了一声将范围给缩小,只论臣子本人,不论其家室如何。
如此又足足吵了小半天,最后众人才勉强将大宋朝第一位公认的文臣首给定了下来,正是赵普。
其实严格来说,赵普应当也不算是纯粹的文臣,毕竟这位识字不多,论才学,朝堂上的众人都可以甩他几条街,但是关键是赵祯的态度表现得非常明白,他选的是文臣,而不是文人。
一个臣字便将重点说明。
宋传了不过四代帝王,如果能够说对国家贡献最大的文臣,又是已逝之人那便的确唯有推举这位了。
拍案定下后,文臣们表情立刻转为淡定,他们抖了抖衣服,吸了几口气平复心神,整理表情恢复以往老成持重模样,纷纷表示自己完全不介意这个。
虽然这次不能被选上,但是不代表以后不能被选上,当即就有臣子小心翼翼的试探了帝王的口风,是否要将这两臣子封神?
没错,华夏的帝王一直都有习惯将喜爱的前朝文臣武将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封神位的习惯,也有在其本身有的神位置上再给予加封,当然也有剥夺神职的。
这是中国独有的神话传统。
既然要贴大门口作为门神,这些臣子们的身份就十分重要,如果帝王将其加封了神位,那么他们就可以算作是和普通人并不一样,但如果帝王仅仅是将其作为优秀臣子的表彰和树立榜样,那就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够竞争上位。
门神拱卫民间平福安康的同时,他们也将享受到民间的祭祀。
中华传统注重于香火,而想要香火绵延不绝更是每个家族的目标。
除了家里头子嗣争气可以一路绵延下去不断宗,另外一个最靠谱的路子便是入国家的忠烈祠,王朝不灭自可享本朝香火祭祀,而到如今,他们发现又多了一种方法:那便是成为门神。
门神可是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的,这香火数量粗粗一算,只怕是要比庙宇里头的那尊神还要多。
赵祯一时半刻之间没能体会到底下臣子的意思,先还是有些不解,待到明白时多少感觉到了些许哭笑不得,但是他转念一想便觉得这一个方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正面表彰。
同时还能向民众之间宣传我大宋的文臣武将如何能干如何无畏,再将其事迹一路传播,说不能还能传出国境线,还有比这更好的宣传教育吗?
他挥了挥手,不妨三年换上一任,如果有表现特别好的门神也可以连任。
众臣子沉默了一下,心里吐槽了一句门神的表现要如何评判?但是此时竟没有一人提问,他们的最终目的已经达到,当然此时只会给帝王拍一场彩虹屁赞其英明,并且将此法夸得天下有地下无。
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情结束于仁宗皇帝向他们下达了加班的指令。
既然已经选好了今年的大宋好门神,那还等什么?赶紧去画画做刻板啊,到正月十五民间换桃符的日子可没有几天了,不说普及全国,起码也得普及汴京城吧。
场面寂静一片,方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转为安静,赵祯哼笑一声,点了几个人负责这件事,被点到的人面上应诺,心中苦涩一片。
如今时间紧不说,民间的三国门神已经铺开,想要抢占这个市场谈何容易,他们总不能说禁止百姓使用三国门神只能用他们家的吧?
而事实证明,大宋朝的基层官员想要干事的时候还是非常给力的,尤其是给了他们死线之后。
在大宋朝新增的团体活动冰嬉比赛的现场,制造局火急火燎的赶制出了一批门神,趁着人流密集之处进行售卖,他们是官方,当然占据了最好的位置。
其他店铺只能羡慕嫉妒恨的看着这些公家人占了最好的位置,却在那里用极其便宜的价格售卖门神画。
这价格都能说得上是半卖半送啦!
可不就是半卖半送吗?想要快速占据着一片市场,又要达到赵祯的预期,这一次的年画售卖活动几乎可以说是成本价出清啊。
而且为了吸引顾客,他们使用的还是彩色年画,画画的也好,制作雕版的也好均是大家,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实用性都碾压了三国版年画。
官方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这些匠人们面对如斯压力,硬是不负他们大师的名号交出了最完美的答卷。
文臣赵普目光清正,手持笏板,面东而立,武将杨业眸如闪电,横刀劈斩,面向西面露出睥睨之姿
一文一武两位门神,雕刻精美,上色匀称,整个人物美妙绝伦,这可比夏安然的那个小工房做出来的要精致得多。
加上三国门神的刻意退让,如而且比起此时普及率尚且不高的三国诸人,这两位臣子的市场接受度要高的多。
天圣四年的元宵节前夕,汴京城的人们立刻发现了一个奇异之处,那便是大内的大门口亦是贴了两幅门神画。
然后也很快有人发现,但凡皇室成员,家门口都贴了杨业、赵普二人为门神。宋人们先是被惊了一下,然后大家纷纷效仿,皇室作为带货王的能力不容小觑,待到日头降下灯会开场只是,基本上八成的汴京人民门口贴的都改成了大宋官方文武门神。
匠人们们紧赶慢赶,市场亦是努力,总算在正月十五日之前,通过各种手段将制作出来的一批产品给销售一空,当然有多少人是冲着那些雕版大家的名头去的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三国门神们去了哪儿……咳咳,关起门来,别人什么都不知道不是?
天圣四年的元宵节当日 ,汴京城的本土居民过得十分谨慎。
因为去年经历过看一出轻松感情戏结果看成了虐心小短剧的悲惨经历,这一年的汴京城土著们在选择新年合家看戏之时谨慎了不少。
但随即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去年直接造成汴京元宵流泪惨案的剧团今年居然都不在京城呀!
这就很奇怪了。
这些人大元宵节的不在京城又会在哪里?难道是因为知道大家今年过年不会再上他们的当了,所以才离开了?
咳咳,其实,今年还是有一些有受虐倾向的群众打算重新经历一下去年的感受的。毕竟对于有些市民来说,因为去年的这一场大戏,他们也意外之下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毕竟娘子嘛,在看完了悲剧之后,总是更为纤细脆弱,此时郎君们再哄上一哄,自然好感度激增。
更何况在去年一整年的婚庆市场中,往年不受欢迎的军汉打了一个翻身仗。成事的几率是以往的几倍,所以也有不少军汉们之前便表示:今年,为了感谢这一出为他们带来了广大福利的戏剧,哪怕是不来看,也要花钱买个票捧个场!
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事,这一剧组整个一个玩消失,众人先是将怀疑的眼神瞄向宫闱,毕竟帝王当年也有这个前科。
结果宫里头安安静静的。
其次才猜测是哪一家权贵人家?等了几天也没能等到风声。
所以这一支戏班子到底去了哪?总不会是回老家过年了吧!汴京人民议论纷纷。
庞统听着坐在自己隔壁的太平王沉重的呼吸声,在心里头将他的好兄弟白锦羲骂了个狗血喷头。
不错,这一支戏班子正在给北边给太平军进行文艺汇演。
久居北线脱离京城时尚圈的庞统想要给底下兄弟们松快松快,于是他就委托自家兄弟在京里头给他找个有名点的戏班子,最好戏码别是情情爱爱的,武打的就不错。
所以……
他为什么要相信白锦羲??那只全身上下没有一块白地方,心都脏的一塌糊涂的死兔子!
庞大将军的指节扣在茶几之上,感觉整个人都有些不太好。
节目的前半场,庞统还可以听到下着窸窸窣窣的说话声,而到了后半场,场上便只有无边的寂静和越来越粗的呼吸声了。
我特么真是信了你的邪!
白锦羲的书信里头是怎么写的?
此戏码观之叫人感极涕零热血沸腾。
没错!他的确是这么说的!现在呢?他在友军的军营里头把友军的将领给弄哭了,还不是一个两个!
哦,快哭了也算是哭了。
庞统调整了一下坐姿,努力将视线调向了看不见太平王的位置。
他心情稍稍平静一下后,忽而皱了皱眉。
很古怪。
庞统想。
他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太平王的情绪波动的过于厉害了。
诚然,这戏码的剧情安排、人物演绎极为的传神,但是也绝不至于到让一个过尽千帆又为将多年的太平王动容至此的程度。
更何况这出戏骗骗京城没经验的寻常百姓也罢,但是对于军人们来说其中漏洞多多。也因此,庞统至始至终无法全情投入,他只看其中几处细节便可知,多半是京中某些有些个权势,能接触到一些,却定然不曾亲身经历之人写出的无病呻吟之剧。
故而他才每每出戏,只因其中场景于他而言太过熟稔。
他如此,太平王本也应当差不多,但是太平王的情绪波太过明显,即便其真心压抑之下旁人亦无所觉,但是以庞统的耳力足以让他发现不对。
但更微妙的是太平王世子。
自那戏中男郎死亡开始,那边一直有隐隐的杀意浮现。
若他所觉无错……庞统单手握拳抵腮,心中暗自寻思,这杀意的对象便是他的父亲。
庞统和太平王这对父子接触时间并不多,虽然二者硬要说的话算是生活在同一军区,只他们的关系互为臂膀,亦为掣肘,彼此关系过亲过疏都有所不利。彼此相邻多年,若非今年太平军欠了他们北军一份人情,恐怕还要君子之交下去。
对于太平王世子,他了解的更少。
世子的存在感极其的微妙。
若非年前,他替父亲押送货物入境,他都没发现自己一直忽视了这位太平王世子。并非世子常年不外出,妙就妙在,太平王世子分明活跃在各种传说故事里头,譬如才学、容貌均都不俗,偏偏见过的人并不多。
这位世子和平南王世子走了不同的路线,平南王世子当年是完全不露面,而这位则是传说满天下,见过真佛的寥寥,但是正因为其传说众,反而让人难以发现这一点,若非白锦羲借给他的人指出了这一点,庞统又派人去打听了,恐怕一直都不会有人发现这一点。
真是个妙人。
庞统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