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中医(2 / 2)

加入书签

但是在经过急功近利的金钱冲击的过程中,诸多类似老中医的骗子游医现象让人们印象深刻,加上经过了百年的悉心培养,国内的医药主流话语权依旧是西医权威。所以,中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民间浮沉。

随后在处理一些疾病的过程中,中医的神奇特效让世人开始思考中医的地位问题,随后高丽棒子的申遗事件又让国人飞涨了对中医的热情。加上拜金主义的思潮开始大量粗制滥造教授、专家,兼之医患关系的紧张,所以当滥用抗生素使得新药研制开始出现危机的时候,主流的西医就被国人开始不信任了。

不过说到根本,还是与国家的扶持程度有关。八十年代前,受到国外封锁,自力更生只能大量的扶持依靠本土中医。随后的开放,又开始向大众化的西医倾斜。国力强劲以后,又开始打自有品牌的文化牌,特色华夏没有自主特色,哪里还算得上一个强国。国家大势,这才是中医起伏的指挥棒。

中医是以经验传承为主,以人为本,借助华夏传统文化的系统定位,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理论。但很长一段时间传统基础文化的缺失也就让中医失去了根本。

连学中医的都苦恼阴阳五行的烦乱,再加上中医扎根的华夏哲思想系中,阴阳五行萦绕在中国的各个行业中,神鬼之说不绝,让普通百姓真假难辨。

鱼龙混杂之下,就出现了这种一棍子打死的情景。

孟享在销售医药的时候,就早早想到了中医,稷下学宫中的医学院就是分为中医部和西医部,并引来了国内一些知名的医学专家。谁知道,两帮人没事的时候就开始争吵中西医的优劣。甚至一直闹到了孟享那里。

应该说中西医各有特色,单纯的说哪一种更好,似乎不大恰当,硬要取消哪一种也是无稽之谈。

西医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对比中医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科的系统化,确定化,可以做到哪一种病用什么药,犹如数字化般越来越精细。科学体系化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可谓是如虎添翼,这也是西医迅速普及的重要因素。工业机器一开,按图索骥,药到病除。

在西医的工业化生产式的发展面前,传统手工技能的没落也是同样的道理。

只可惜,西医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没有把自身的体系化过渡到针对的对象上,也就是说,看病的时候,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忽视了人体这个复杂的系统。

人体的复杂姓,可不是现在的科学理论所能解释透彻的,这也就是中医为什么要那么笼统了,以不变应万变也不失为一条路子。至于西医,却因为针对对象的不明晰,而对一些疑难杂症有些失措了。这方面对比中医的因人而异,以人为本的理念却是差了许多。

通过用药就可以看出,西医的药物就是重磅式的打击,不论好坏,消除症状为主,而中医却是治养结合,以人身系统整体良好运行为主。至于其他的说西医效果快,中医便宜等论法都不是很准确的。西药中也有便宜的药片,几块钱的西药治好病的也有,中医一剂药下去就能治好顽疾的也有。

当然西方文明的科学体系也就造就了西医的外科体系比中医更加的发达一些。但想要品论中西医的优缺点,也不是一个人一个时代所能定论的。

每一种行业都是有其背景文化的内涵的,当华夏传统文化没落,中医的命运的可想而知了。后世不少人评价中医,却对其整个体系缺乏认识,以西方现代文明的哲学文化理念来评价,就有些以瘦腰之论等评环肥了。

科学不能解释一切,只能在一个圈子里折射真理的光辉,随着高度的不同,圈子越大,越能发现到更多灯下光明的道路。而中医哲学的理念却是在黑暗中摸索道路的痕迹,碰壁多了,凭借经验也就大体揣测到道路的方位。几千年来的人类经验结晶也不是简单的一个无用就能评价的。

计算机式的零和一的累加,与乘法口诀的直接取数,结果是一样的,毕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终的对象是为了人的健康。

孟享此时倒也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去考虑谁优谁劣,反正实用的就行。中医特殊环境下能发挥不少的作用,西医在常见病的治疗上效果显著。长远的眼光来看,西医随着诊疗手段的进步,正在一步步的向更高层次的水平发展,而中医也可以借着生物医学的名头也能焕发青春。

生物的进化多种多样,借助外物的西方式发展之路,也不见的就是唯一。

所以,在孟享的规划中,中西医是不偏不倚的同等发展。不过为了以后本土医学文化的发展,孟享还是希望对中医进行一些倾斜。

中医本身也有大有潜力可挖,前世里不少中草药的配方在治疗一些疾病时,比之抗生素之类的还要管用。像大青叶、板蓝根、双黄连等感冒常用药也是根植与中医药的理论体系。

针灸的作用更是被不少西方国家所认可。不过,在孟享的心底里却总觉得不屑,为什么非得需要别人的认可?华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本来就不是走的一条路子。费心劳力的去做宣传倒不如练好自己的内功。自己用着好就行了,何必贴人家的冷屁股。

既然孟享举起了要华夏复兴的旗子,作为华夏文明瑰宝的中医和武术都被孟享列入了扶持对象中去了。

孟享分别在济南和泰安、齐都建立了三座中医院,借助着泰山上的中草药宝库,在泰山脚下建起了专门的中医学院,来培养中医人才。

院长是曾经担任过齐都等地知县的萧龙友,28年弃官行医后,凭借着精湛的医术被称为京城四大名医之冠。

孔伯华也因为和萧龙友一起在34年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受到先锋军的诚恳邀请后,也欣然来此。当初汪精卫打算禁止中医的时候,他与施今墨等人一起奔走呼吁,虽然中央政斧被迫取消提案,但在没有政斧扶持甚至阻碍的情况下,中医不可避免的没落。

此时,先锋军打着复兴华夏文化的旗号,振兴中医,这些大牛们也乐意过来扶持一把。北平此时陷入曰寇之手,先锋军通过各种渠道接出了施今墨、汪逢春等人,结果京城四大名医一起汇聚泰山。

随后南方的陆渊雷等人也过来讲解授课,各大名医的好友亲朋,徒子徒孙们也汇聚而来。

泰山中医学院一时成了此时华夏中医的圣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