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久在前线,最知道锦州当地的情形。他们围困锦州时,蓟辽总督洪承畴。就组织了数次蓟辽援军往救。虽然暂时失利退却,聚集在宁远城观望。但前线的清军应付他们,也有些吃力。
更何况现在更有二十多万明军即将到来,还有威名远播的青莱镇新军在,洪承畴手中已经有了足够的筹码,多尔衮与济尔哈朗都感觉压力极大。
二人都希望皇太极尽快派出援军,总兵力最好不要少于二十万,特别是济尔哈朗,更是直接建议皇太极御驾亲征。
济尔哈朗大声说道:“我军盘据锦昌堡、乳峰山一带,前有明营,后有锦州之敌,此为腹背受敌之势。洪承畴几次往救,每每自南山向北开炮,祖大寿则从锦州城头向南开炮,我军前后被击,无地容身,然不扎营二处,又无围困之势。现洪承畴赶回关内搬来了明国大军,我前线大军兵力不敷使用,形势非常凶险!此战关乎我大清国运,奴才恳请皇上,御驾亲征。”
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此时四十余岁,在满清素有处变不惊、有勇有谋、谨慎稳重之议。现在就连济尔哈朗都这样说了,可见锦州之势确实危急,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
不过济尔哈朗要求皇太极御驾亲征,还要求锦州的兵力不得少于明军,在殿中众臣看来,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嫌。毕竟自从萨尔浒之战以来,清军对战明军一向是以少胜多,数百清军就敢进攻数千明军,而且还能战而胜之,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满清文武大臣的骨髓,轻易是改变不了的了。
而现在济尔哈朗要求前线总兵力不要少于二十万,这是什么意思?
面对众人的攻击非议,济尔哈朗耐心解释道:“今时不同往日,明军战力不可小视。我大清兵围困锦州来,攻打锦州,松山,杏山各城不下百次,红夷炮狠打,挖掘地道,火药炸城,明军都死战不退。辽人守辽土,他们奋战之心,不会少于我大清勇士。现在明国二十数万精锐到来,更有刘衍这种狠人在,岂可等闲视之?要知道输了,我大清就有亡国之忧,怎可轻慢小视?”
殿内众人都是沉默,连非议最响的豪格等人,都是闭口不言。豪格即使没与刘衍交过手,但是刘衍的战绩摆在那里,虽然豪格看不起多尔衮和多铎,但是并不否认他们二人的能力,连他们二人都在刘衍手中几次吃大亏,可见刘衍新军的强悍。
虽然清军围困锦州,并不是真想攻下城池,不过从崇德五年起,清军多次攻打松山诸堡,有时假打,有时真打,都可看出辽军与往年大不相同,洪承畴任蓟辽总督以来,确实有自己的一套,现又有无数明国九边精锐到来……
面对济尔哈朗的请求,皇太极只是摆摆手:“朕知道了。”
接着皇太极问道:“朕只想知道,若明军二十数万援兵到来,我大清如何应对?”
多尔衮说道:“只要皇上御驾亲征,盛威之下,明虏定然灰飞烟灭。”
皇太极双目一冷,又转到了济尔哈朗头上。
济尔哈朗从去年起,奉命到锦州一带与明军作战,也是竭尽全力,了解锦州各处情形,也非常关注大明援军的动静。
对洪承畴此人,他仔细了解过,知道他很有战事阅历,在辽军中很有威望,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人手,现在更加上威名赫赫的刘衍,他更慎重了。
想了想,济尔哈朗说道:“明国兵力雄厚,粮草也充足,对付他们,需以谨慎之心,奴才在锦州时,也实地了解过锦州各处地势。”
在他请求下,皇太极在崇政殿展开了一副巨大的辽西舆图,同样绘制精确,连皇太极,还有殿内众臣,都围绕舆图前观看。
济尔哈朗说道:“我军细作早己探明,洪承畴的救援方略,就是与祖大寿商定的‘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之策。洪承畴这人谨慎,两年来,他自宁远数救锦州,每次都是集兵一处,逼以车营,不言轻战,若到时他还是集兵一处,我大清就有可趁之机。”
他指着舆图上,松山堡、杏山堡、塔山堡几个城池,说道:“明国的粮草,多集于杏山与塔山等处,到时我大清军,可在松山和杏山间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可如在锦州一样,挖掘长壕,隔断明军联络,使锦州、松山、宁远成为三个孤立的城堡,无法相互援救,这样一来,明军定败。”
殿内众人轰然议论,都觉得镶蓝旗主这方略很高明,很有可行性。
皇太极只是摇头,说道:“若明军只有洪承畴一人,此略可行,然现有刘衍在,他们定然重视粮道。光是刘衍一人的兵马就有八万多人,刘衍的建议,定可得到大部分明将的支持,就连洪承畴都会重视起来,此举怕是不行。”
殿内众臣同声叹息,这些年众人对刘衍都下苦心研究,知道刘衍这人,重视粮道到了变态的地步。连自家的辎重营,往往有随军食用一到几个月的粮草,想断他粮道?难!
皇太极久久看着舆图上的杏山堡,冷笑道:“不过,断其粮道,还是可行的!”
看众人不明白,他说道:“我大清方略,可分两步而行,若明军还是如洪承畴之略,且战且守,云集松山,我军就趁机偷袭后路的杏山、高桥、塔山诸城,断其粮道。若其分兵,一一驻守杏山、塔山等处,我大清则效萨尔浒之策,将他们各个击破。他们一一分守各处,兵力薄弱,我大军可乘之机太多了。”
皇太极的话,点燃殿内各臣的兴奋处,众人七嘴八舌的献计,各蒙古旗主言可不断的夜袭,奔袭,袭其粮道,让其疲于奔命。
各满洲旗主则言,可引诱杏山,松山等处的明军出战,不断的设伏,将他们一一消灭。
毕竟明军战力这些年虽有长进,但野战方面,还是短于清兵的。来回多次后,定然让松山、杏山等处的明军疲惫不堪,若他们不想再出城野战,粮道防线,等于荡然无存。
各方兴致勃勃中,皇太极看向多尔衮,济尔哈朗:“睿亲王、郑亲王。”
二人忙道:“奴才在。”
皇太极说道:“援军之事,你等不必忧心,你二人这就回到锦州去,在西王宝山下、汤河子边筑堡,以为日后攻打杏山等屯兵要处。务要捕杀明军斥候,特别刘衍军斥候,不让其发觉意图!”
“明军援兵到达宁远后,可猛攻锦州、松山各堡,红夷炮日夜不停轰打,务要逼迫明军加快进军。其大部到来,可在杏山等处设伏,引诱其军交战,务要挫其锐气!”
多尔衮,济尔哈朗恭敬领命。
多尔衮心中嫉妒,皇太极谋略,就是胜过自己一筹,若是锦州再胜,以后大满清内,怕再无自己容身之所。
此后满清君臣仔细商议,推敲锦州之事。
随后军议结束,皇太极诏令为锦州前线集结援军,按照皇太极的诏令,满蒙汉各旗,凡是年十五岁以上的男丁,不管是正丁还是余丁,全部都要出征。
十天之后,皇太极亲自率军驰援锦州前线,倾巢而来。
第三百二十二章 抵达宁远
五月中旬,入援大军抵达宁远前屯卫的沙河驿。
明军各路将士从沙河驿的堡垒外经过,一路向北挺进。刘衍策马走在这块土地上,一般荒芜苍凉的感觉迎面而来,心中还有一股难以言说的悲壮豪情。
自万历年间满清崛起以来,大明多少将士在此处血战?这些将士前仆后继,不断倒在这片土地上,众英烈的尸骸,就埋骨于此,只为捍卫华夏疆域不失。
苍凉的辽东地区,华夏先民在这里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这片苍凉的大地,又流了太多忠义将士的血。
辽东留给后世印象最深的,便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不过那只是在辽中,不是这块狭长的辽西山地。而且眼下小冰河时期,也没有所谓黑土地,怪不得满清占据辽东大片土地,也无法养活自己的国民,不得不接连入关劫掠。
自从进入辽东以后,给刘衍印象最深的,就是此地火路墩和屯堡数量之多,辽西丘陵山地起伏,建立烟墩优势得天独厚。
辽东镇火路墩的修筑,在大明九边各镇也是居于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三里一墩,五里一台。而在山东各处,只是五里一墩,十里一台,甚至在山东腹地比这还要稀疏。不过到了现在,辽东各地许多墩台都荒废了,只余一些残基在此。
荒废,又是刘衍的印象,境内各处堡地,大多破烂,官道残破,真不知道每年数额巨大的辽饷花到哪去了。
刘衍身边的苗绍、许铭、荀景云等人看了一路,此时也是愤愤不平。
苗绍说道:“朝廷每年发给山海关、宁前的粮饷都有几百万,如今就剩下这些破烂的城池?听说辽东现在只余八大堡?这么多的钱粮要是给咱们青莱镇,不说别的,至少新军的兵力能再扩充一倍。到时候别说的平定李自成的流贼,就算是出关收复辽东也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