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朝廷财政盈余四千五百二十二万余银币,六百万石粮食。”
刘衍顿时松了一口气,半年朝廷就积攒下四千五百多万银币,数百万粮食,如此下去,只要新政和军改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下去,大明便能够在几年之内翻身。
至少是在财政数据上,已经率先实现了“复兴”。更让刘衍自豪的是,朝廷收入如此可观,并不是搜刮百姓而来,而是通过商贸和商税的形式,直接从大明有钱人和商贾、士绅、官吏的身上索取。
其实明末时代的大明是很有钱的,自从隆庆开关之后,全世界的白银便开始源源不断的流入大明,直到大明天启、崇祯年间,全世界每年都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大明,这样的数额是非常恐怖的。
只是在这股白银浪潮中,国家和百姓并没有占到多少实惠,绝大部分的银子都被商贾、士绅,以及官商结合体的地方豪强瓜分殆尽。
刘衍甚至认为,在南直隶、江南等地的那些巨商、豪强、士绅,随便拉出一个来,都不会比晋商八大家的财产少!
这时,岳明笑呵呵的对刘衍说道:“阁老,如今朝廷有钱有粮,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
刘衍则摇了摇头,说道:“先别急着高兴,本公还准备在两京一十三省全面推行赋税改革,与北直隶和山东一样,取消三大征摊派等各种杂税,征收商税、发展工坊和商业、追缴欠租等。”
“当然,这些都是新政政策中的一部分,只是现在新政在各地推行受阻,本公看来,应该让陛下专门下一道诏令,命各地文武官吏力行新政、军改!”
其实刘衍心中明白,光靠一道诏令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现在虽然大明内忧外患暂时都被清除了,可是大明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力,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大的松动。
再加上朝廷此番推行的新政和军改,很大程度的动摇了地方文臣武将的根本利益,受到抵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一道诏令起不到什么作用。
按照刘衍心中的意思,要想在地方上彻底贯彻新政和军改政策,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派兵到地方震慑,以朝廷组织“巡视组”到地方,如此可以确保新政和军改的有效推行。
只是这样做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其一便是国防军的十四个军要全部整编完毕,刘衍在部署了京畿防御,以及留下对满清作战的足够兵力后,剩下的兵马便可以调往大明各地镇压反对势力。
另一个条件,便是一个契机,也可以说是出兵到地方的理由,刘衍知道贸然调兵到地方,有很大可能会引起大明的内战,虽然刘衍有信心扫除一切敌对势力,可是内乱能避免的话,还是要尽量避免的。
“先等一等吧,先用诏令试探一下也好。”
随即刘衍便来到御书房内,此时崇祯帝正在御书房内翻看资治通鉴。
如今朝政已经全部由新内阁接管,如今的内阁非常的高效,与之前互相推诿、党争不断的内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绝大部分的政务基本上都可以由内阁自行处理。
所以到了崇祯帝这里的事务,已经没有多少了,只有一些涉及到大明大政方针的事情,需要下诏的时候,刘衍才会率十三尚书前来禀报。
“臣拜见陛下!”
崇祯帝看了刘衍一眼,说了句平身,然后说道:“朕看,以后不妨给刘阁老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力好了,也免得这些繁文冗节了。”
刘衍知道这是崇祯帝在发牢骚,自己真要了这些特权,那就是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倒不是刘衍在意什么名声,只是不想给新政和军改的推行设置困难罢了。
“陛下说笑了,臣哪有这样的资格。”
崇祯帝说道:“今日刘阁老觐见,有何要事?”
刘衍随即将希望崇祯帝下诏,督促各地督抚、文官武将力推新政、军改的意思。
崇祯帝听闻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新政和军改之策,朕以为还是应该现在北直隶、山东实行几年,然后再议推广天下之事。现在各地都有抵触之心,刘阁老却要强推新政、军改,是不是有急躁之嫌?”
刘衍明白崇祯帝还是以“老眼光”看待此事,自己也没有时间跟崇祯帝多说,于是直接拿出了财政部尚书岳明刚才禀报给自己的数据。
当崇祯帝听闻仅仅是半年的时间里,以北直隶和山东两省的地盘,就有几千万两的盈余,这放在以前,是崇祯帝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情!
“怎么会!”
崇祯帝想不明白,朝廷明明已经在北直隶和山东取消了那么多的赋税,人头税、三大征的摊派等等,全都取消、或是暂停了,朝廷为何还能有这么多的收获?
刘衍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总的来说就是,新政是向大明的富人收钱,让普通百姓耕种纳粮,而不是钱粮都在百姓身上榨取!
崇祯帝也是聪明之人,此时沉默了许久,心中只是在感叹,刘衍如此作为,势必不会长久。崇祯帝又何尝不知道天下的钱粮都在什么人的手中,只是崇祯帝没有办法,真要强行收取,收不收的上来先不说,这天下也要大乱了,自己的皇位更是不会稳当!
许久之后,崇祯帝说道:“既然刘阁老有这个把握,那朕就下这道诏令,只是如果因为推行新政和军改,搅动地方以至于天下大乱,这个后果刘阁老想过吗?”
刘衍心中冷笑,自己还巴不得地方上那些反对、守旧势力一个个全都跳出来呢,这样自己就可以将旧势力逐一铲除,这样的大明才是更为纯粹的,未来也会更加光明。
只是这样的话,刘衍自然不会对崇祯帝讲,只是说道:“臣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应对之策,请陛下放心。”
“嗯,那就好!”
当日,崇祯帝下诏,诏令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力行朝廷新政、军改之策,一时间天下震动。
第五百六十章 第一个理由
南直隶,徐州,沛县。
沛县城中有名的酒楼雨燕居今日人满为患,雨燕居的王掌柜,前些日子在江南的戏园子讨了一个戏子做小妾,此人乃是戏院的当家花旦,姿色卓绝,身段优柔,今日只做最后一演,便要离开戏院嫁做人妇了。
在通往雨燕居的街上,沛县县令张若曦坐在轿子上,面上萦绕着一丝怒气。
其实此时沛县各处已经有许多新式马车了,可是张若曦却不为所动,哪怕那新式马车更为舒服,自己也不会去坐。
只是因为朝廷在南直隶各处大力推行新政,而那新式马车的出处,就是朝廷商务部的产业。
按照朝廷新政的规定,县令张若曦不但要退还自己侵占的三千多亩耕地,补偿多年来积欠的税粮以及其他各种税赋,而且还要免除沛县境内许多杂税,日后县内的费用就要依靠商税中的几种小税种来支撑了。
这就等于动了张若曦,以及沛县境内所有士绅、豪强、官吏的“大蛋糕”,没有人会愿意的。
“哼!想推行新政?我看朝廷的那些大人们,都跟刘阁老一样,是脑子坏掉了!”
张若曦正在心中暗暗想着,轿子便已经来到了雨燕居门口,师爷急忙跑过来压轿、掀帘子,张若曦昂然走下轿子,早已经等待门口的一众富商、士绅纷纷过来笑着行礼,很自然的将张若曦簇拥在中间,众人有说有笑的走进了雨燕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