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兴奋过后,杨耿也感到压力巨大,于是说道:“都督,如今造船厂的四个船坞就算是日夜不停的建造战船,一年之内也不可能完成这么多的建造任务,时间上是不是能放宽一些?”
“不行!”
施大瑄虽然不能现在就将荷兰人、西班牙人可能进攻的消息透露出来,但还是说道:“只有一年的时间,一年之后东洋舰队可能会有作战任务,你要是担不下来,我就安排别的人接手。”
杨耿急忙摆手说道:“我可以,一定可以的!”
“那好,说定了,海军部随后就会划拨钱粮下来,你这边立即开始操作吧。”
说完,施大瑄便准备离开,杨耿诧异的说道:“都督这就要走?”
施大瑄点头说道:“我还要去广海卫,南洋舰队那边也要大扩编,所以事情太多,必须尽快赶过去。”
杨耿闻言心中也是震惊不已,没想到朝廷如今大举发展海军,这是要做什么?
来不及多想,施大瑄已经率众向外走去,杨耿急忙说道:“那属下送都督。”
数天之后,施大瑄一众便抵达了广海卫。
此时的广海卫已经被建成了一座海军城,城池靠近海边的一面就是海军基地,两处已经建在了一起。
南洋舰队的战舰主力就停靠在基地的港口中,施大瑄率部进城后,直接带着南洋舰队总兵官郑彩、副总兵洪旭来到了港口,先一步检阅南洋舰队的战舰。
“启禀都督,南洋舰队共有战列舰两艘、主力炮舰五艘、普通炮舰十二艘、爆破战舰十五艘......”
众人簇拥着施大瑄一边检阅着战舰,总兵官郑彩一边介绍着南洋舰队的情况。
一路上施大瑄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说什么,郑彩和洪旭观察了许久,也看不出施大瑄的喜怒来,心中不由得有些打鼓。毕竟南洋舰队的实力在三大舰队中是最弱的,要是身为海军都督的施大瑄再不高兴,那南洋舰队明年的建造计划还能批复下来吗?
就在二人心中忐忑的时候,施大瑄开口说道:“现在在泉州造船厂那边,有多少艘战舰在建造?”
郑彩急忙说道:“启禀都督,今年海军的造舰计划中,南洋舰队只分到了一艘战列舰、两艘普通炮舰而已,现在也已经全部建造完成了,所以泉州造船厂那边并没有建造中的战舰啊。”
施大瑄也想起来了,今年的造舰计划自己还曾签字确认过,此时心中便叹息一声,随后拿出了海军部的订单,递给郑彩之后,说道:“明年就好了,这是订单,你二人看看吧。”
郑彩和洪旭心中激动的打开订单,只见上面写道:“战列舰十二艘、主力炮舰二十艘、普通炮舰二十艘、爆破战舰五十艘!”
“我的老天爷!”
郑彩和洪旭难以置信的看向施大瑄,这么大的造舰计划,已经顶得上南洋舰队原本计划几年的数量了。
施大瑄看着二人的表情,忽然笑了起来,说道:“怎么样,以泉州造船厂的能力,能不能在一年之内将这些战舰建造出来,你们能不能在一年之内招募、训练到足够的水手,并且正式成军?”
郑彩大声说道:“都督放心,明天我就动身去泉州,盯在造船厂督促生产,让洪副总兵在这边招募、训练人手,一定在一年之内完成任务!”
而洪旭则是神秘兮兮的问道:“都督,一年后,朝廷是不是有大仗要打啊?”
第七百六十九章 琉球
十一月十七日,琉球国西面海域,一艘大明福船正在向东航行,目的地便是东面的琉球国。
在福船上,商贾谢灵雨愁云满面的望着前方的海面,远处已经依稀可以望见模糊的陆地,那边便是琉球国了。
“不知道那个消息是不是真的!”
谢灵雨在两个多月之前曾收到一个消息,日本在琉球国有异动,只不过这个消息未经证实,只是通过其余商贾得知的而已。
如今的谢灵雨已经是军情部的特级“线人”,所以对于这种重大的情报,谢灵雨自然要亲自跑过来验证一下。
琉球国与华夏一衣带水,大明立国之时曾封琉球岛统治者为琉球王。因着水路之便,琉球国是大明、日本、朝鲜三国之间的贸易枢纽,由此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琉球王国的都城为首里,便是后世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的东郊。
历史上的琉球王国,同古代日本一样,关于其国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
《隋书》中即有《琉求传》。据1650年成书的该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一部 国史《中山世鉴》称:“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年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
这就是说,中国隋朝时该国始被称为琉虬,后《隋书》改为“琉求”。此后,《元史》又写作“琉求”,有的书中又称“留仇”,总之都是谐音。
到大明代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此乃成为正式名称。可见,连琉球国的国名也是中国取的。
据《殊域周咨录》载,该诏书说:“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这份诏书除了以华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国历代皇帝习用的“蛮夷”之类词以外,毫无威胁恐吓的意思,是一种和平外交。因此,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先领诏,并立刻派遣王弟泰期,与杨载一同来中国,奉表称臣。
“由是,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
继中山王后,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继于翌年向中国皇帝称臣入贡。当时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战。
明太祖知悉后,又去诏云:“使者自海中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朕闻之不堪悯怜。”因此要求他们“能体朕意,息兵养民,以绵国祚”。后三王果然罢战息兵。足见此时大明皇帝在琉球享有高度政治权威,琉球也已是大明的属国。
据琉球国史及各种史料记载,自洪武十六年起,历代琉球王都向大明皇帝请求册封,正式确定君臣关系。
但是到了日本庆长十四年(1609年)发生了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县)岛津氏入侵琉球的事件,琉球国在受到萨摩制约的情况下,也始终没有放弃身为大明属国的地位。
当然,历史上大明也对琉球非常重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入琉。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琉球王国也曾主动请求赐人,如1606年,尚宁王受册封时,便请赐明人归化。如从中国去的蔡氏为蔡襄的后人,林氏为林和靖家族的后人。与此同时,琉球王还经常选派子弟到中国留学。
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大明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连它的国都首里城的宫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归慕中国之意。
琉球人也与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国册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宽永通宝(日币),改穿唐服。
同时琉球国还配合大明抗倭,《明史》就有记载,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先是,倭寇自浙江败还,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击,大歼之,获中国被掠者六人,至是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