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张郃高览降曹(2 / 2)

加入书签

跟曹操讨论之后,曹操也建议袁谭:幽州可以救,也非常有必要救。但事情有主次,目前袁尚未平,只能是先分出偏师监视张飞,但不能轻易决战,以免被张飞各个击破。

只要张飞短时间内没有攻破蓟县的迹象,那就不用急,要相信袁熙还能挺一阵子。

与此同时,袁谭和曹家的联军,要趁着这个节骨眼,把对袁尚的决战解决掉。

袁谭有些不敢期待,他认为以眼下的局势,三弟虽然被多次削弱,可是还有十万人马,而且眼下都还没到围攻邺城的时候,敌军还有好几部互为援护,哪能那么快结束战斗?

难道和三弟之间的局面没有决定性的改观之前,就分不出兵力去救二弟了?

曹操对此却胸有成竹,表示他麾下谋士如云,还有那么多邺城朝廷的高官、道德楷模来投,完全可以再利用袁熙易帜的事儿做文章,进一步引导舆论造势。

什么四面楚歌的招数都往上使,分化瓦解袁尚军。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嘛。

袁谭觉得也有道理,两人就约定了一个时间:

首先,数日内就派出一支骑兵偏师,要机动性非常灵活的那种,陆路北上接收完渤海郡全境,然后沿着易水监视对岸的张飞部,随时确保袁熙镇守的蓟县还没有被城破的危险。

与此同时,加快对袁尚地盘的分化瓦解接收,以半月为期,争取半月之内取得决定性的力量对比倾斜。如此一来,就算还有最后的坚城据点没有攻破、没能杀掉袁尚本人,好歹也能解放出魏郡战场上的大部分兵力。

双方商定分赃之后,就各自按照这个计划实施了。

五天之后,同时也是袁熙派出吕翔、王门白给之后两天,袁谭和曹操的一支骑兵部队联军北上细细接收渤海郡全境,顺便确保易水防线,监视张飞。

又过了四天,曹操在军事上对张郃、高览完成了又一轮的打击和压迫,然后乘胜派出了使者许攸、王修等人,前去黎阳、内黄的张郃高览营中劝降。

王修是袁谭的人,让王修一起去,是为了显示立场,说明这次劝降不是单纯让张郃高览降曹,而是降袁家大公子,这样可以缓解张郃高览对于背主的顾虑。

……

六月初二,刚刚从黎阳撤退到内黄的张郃军中。

张郃高览二人,都是灰头土脸之态,神情疲敝,身上还带这些无关痛痒的小伤。

前些日子曾经被派来支援他们的高干麾下三万并州军士卒,在坚持打了近二十天的侧翼阻击后,也渐渐不支。

袁尚意识到大势已去,才在这段时间里允许张郃等部陆续回撤,从黎阳到内黄,后续还要退到安阳,最后退入邺城。

不过七八万大军要转移,肯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得分部分节奏后撤,否则就成了溃败了。

张郃高览作为袁尚的嫡系部队,本来是不该打断后阻击的,只不过他们的部队驻地最远,在厮杀中事实上成了最艰苦的后队。

即使退到邺城,又如何?死守邺城?没有外援的死守,又有什么价值?

听说冀州第一大郡渤海郡,最近都被袁谭渐渐分化收服了,而河间郡更早就易帜了。

袁尚不可能再有外援了,总不可能指望刘备攻破壶关、然后来支援宿敌袁尚吧?

张郃高览心中的迷茫,确实也升到了顶点。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等来了一伙使者,是从黏住他们的敌军阵营而来的。

许攸当年有为袁绍压服曹操的大功,所以在刘和朝廷里也是挂过三公头衔的。他直入大帐也无人阻拦,见了张郃高览也不用行什么礼数,稍微客套两句就开始当头棒喝:

“张、高二位将军,你们也是河北名将,高义之士,袁尚篡改父命,矫诏圣意,何必与袁尚同休戚?外侮未宁,而兄弟阋墙,对得起大将军在天之灵么?”

张郃还抗声争辩了两句:“兄弟阋于墙……这不只是大将军的问题吧!大公子还勾结曹操!”

许攸应声反驳:“什么叫勾结曹操?车骑将军这是古道热肠,急公好义,专踩天下不平。若是车骑将军所行并非义举,幽州二公子又如何会幡然悔悟、弃暗投明?”

张郃高览大惊:“幽州也易帜归顺了大公子?”

许攸傲然不语,这时候就轮到同来的王修出场作证了。王修拿出袁熙给袁谭的归顺亲笔信,上面还有袁熙的幽州牧大印。

当然一封降书不算什么,王修还能拿出很多其他物证,并且让张郃自己去打听打听。

这些证据终究是起了作用,但张郃毕竟谨慎,他表示自己还要考虑求证一下。

许攸也给他开了个期限,同时约定:考虑犹豫可以,但是有时限,另外考虑期间不可以率军继续逃跑,如果发现有逃跑的迹象,那就全力追杀!不会让他们撤回邺城的!

张郃表示这个条件可以接受,又花了三四天了解情况、整顿内部,摸清将士们的心态。

最终在六月初六这天,张郃高览别无选择,带着剩余的五万精锐部队,开营投降了曹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