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1 / 2)

加入书签

在s大校园中轴线西段,紧邻田径场旁,有一座呈半圆形的古朴建筑,屋顶有三层孔雀蓝琉璃瓦,每层间都有一排透亮的窗户,配以黄色墙面,葱郁林木,整个建筑显得典雅庄严。馆内空间高阔明亮,连拱立柱的大门旁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石碑,上书“香岩讲堂”四个黑色大字。

据说清朝末年,x省出身的齐香岩先生因缘际会成为一代军阀,死后惟愿葬于他亲手创办的s大里。无奈当时北伐战争已近尾声,校方抵抗不住民国政府的压力,拒绝了他的遗愿。齐氏后人于是投资建立这座讲堂,让父亲的名字留在了s大,也算一丝小小的安慰。

解放后,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经典被列为二级文物保护起来,每年只有新生入校和毕业典礼的时候启用。对于s大毕业的学子来说,讲堂就是母校的象征,如果有机会回校在香岩做一场演讲,是很多人眼中的最高荣誉。

李瀚,1989年s大毕业,1996年获得巴塞尔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任教于苏黎世大学分子生物学系,2004年被聘为正教授,是苏黎世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2008年3月被授予苏黎世大学讲席教授,去年因“对神经追踪技术的研究”而获得斯隆奖。

宣传海报上,温文儒雅的李教授含笑注视镜头,眉宇间和他的姐姐有几分神似,特别是那双淡色的眼眸,显得格外出尘。

今晚的演讲很成功,香岩讲堂里的掌声一阵高过一阵,此刻已经临近提问环节的尾声,却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往里挤。江雪回头再次确认了一下李瀚的样貌,决定到香岩讲堂隐蔽的后门处继续等待——这还是以前在学生会组织活动时打探到的“内部机密”,难得今天也会派上用场。

彭然来信说舅舅要回母校参加会议,让江雪无论如何抽空与他见一面。说不清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对李妍的抵触,江雪心里其实是不太赞同这个安排的。不过既然彭然本人无法回国,她又被限制出境,对他们俩来说,无论怎样的机会都不应该被浪费。

香岩讲堂的后门临邻车道,已经有辆黑色轿车守在那里。司机无心关注江雪这个“闲杂人等”,甫见紧闭的小门闪开条缝儿,便快步迎了上去,接过助手们递来的文件包、易拉宝,忙不迭地放进后备箱,又跑去拉开车门,毕恭毕敬地候在一旁。

几个西装革履的学者还在互相握手道别,这是李教授在s大安排的最后一场公开活动,明早便要乘机返回瑞士,主宾之间难免多客套两句。江雪走近两步,终于看清被围在中央的那个人,和海报上一样的文质彬彬,无框眼镜后的眼睛始终保持着温柔的弧度,比李妍多了几分亲和力,少了几分盛气凌人。

拜别s大的同行后,李瀚果然没有着急上车,稍稍环顾四周,便眼尖地发现了站在司机身后的女孩,很有修养地探问道:“江小姐?”

“李教授,您好!”微笑致意,“我是江雪。”

司机按照指示在s大绕了两圈,最后把车停在了星湖边的柳树下,掏了盒烟出去遛弯,留下江雪与李瀚独自谈话。

“小然嘱咐我别在公共场合与你见面,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李瀚略带歉意地解释,“麻烦江小姐在外面等了那么久,真是不好意思。”

“哪里,您这也是为我好,现在情况特殊嘛。”江雪笑了,就像看到彭然站在自己面前,像孩子一样反复叮咛舅舅的架势。

“他两周前回到巴塞尔的,我临走时听说已经办好复课手续,过两天就能重新入学。”

尽管从不断的电邮中也能知道彼此近况,但从当事人口中确定他的平安无事,还是让江雪心中悬着的部分真正放了下来,“我今早也收到了彭然的邮件,说是已经报到了。”

“挺好的,”李瀚的镜片后折射出几分玩味的目光,“我去瑞士以前小然还没出生,这些年漂流在外也很少机会回国。前年姐姐突然说要把他送去留学,真把人吓了一跳。其实之前挺担心他念不出来,考不上好学校,到头来家人都会怪我。幸亏,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

江雪觉得对方虽然什么都没说,但对她和彭然的过去应该是有足够了解的,不然没必要从这么远说起,于是选择微笑,继续听他接下来的重点。

“我的两个女儿今年正好三岁,就是在他刚到瑞士那会儿出生的,”说起女儿,李瀚的表情愈发温柔,“家里人忙于照顾产妇、孩子,只好把语言都不通的小然送去年念预科,说起来,我这个当舅舅还是不称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