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商贩养家科举日常 第47节(1 / 2)

加入书签

她不应该给纪宁烟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应该自欺欺人无视纪宁雨的存在,因为她的任性,她同时伤害了两个女儿,也失去了两个女儿。

可有些事情就是无法挽回了,对于这个亲生母亲,纪宁雨是在是没办法产生母女之情,她们错过了最好的时光,但对于楚惜月的好意,纪宁雨还是接受了。

她向来是个心软的人,她体谅楚惜月的这份慈母之心,山高水长,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过再相见了,临别相拥,她释怀了。

这次李大夫也跟着一起来了,李大夫在城中坐诊,为患病的百姓搭脉诊断,给百姓开方治病。可问题很快又出现了,这里不仅缺医,还少药,即使有了大夫,还是有不少人死去了。

一个个病人相继死去,尸体被丢进火堆熊熊燃烧,这些人有的是家里的顶梁柱,有的是还没长大的孩童,有的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黄寄北一连几天都在做噩梦,梦里尸横遍野,满地哀嚎。

两个月后,疫情过去,城中萧条了很多,黄寄北也调查出了这场疫情的起源。

病从口入,海昌县水源匮乏,当地百姓的饮水大多来自咸滩积水,所以常常生病。

月前,一条鲨鱼被冲上海滩,正值盛夏,阳光炙热,鲨鱼很快被晒死在海滩上,被海鸟撕咬,被苍蝇老鼠啃食,慢慢腐烂。

鲨鱼腐烂后渗入了咸滩积水,百姓们照常取水引用,这才导致了这场疫病的发生。

还有一件事是值得注意的,这次死去的大多是普通百姓,城中富户大多没事,那这些富户平时饮用的是什么水呢?原来他们饮用的是山泉水。

海昌县内有一座高山,名为灵泉山,这座山的名字就来源于山涧里的清泉。只是这泉水虽好,却实在是路途遥远,富户们可以每天派仆人上山打水,可普通百姓根本没有这么多功夫去山上取水。

不管怎么,既然有干净的水源,那就要利用起来,即使再困难,也要克服。

经过缜密的思考,黄寄北最终得出了一个最为简便的方案,当然,这个简便只是相对而言,实施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

计划有了,接下来就是动员的问题,水源问题事关每一个人,在听了黄寄北的演讲后,大多数人都动容了,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黄寄北更是带头捐出了一年的俸禄。

有了黄寄北的带头,城中富户也不好一毛不拔,再说,这水源问题解决了,他们日常也能省下不少钱,毕竟每天上山取水也是耗人耗财。普通百姓也是受够了这种生离死别,如今有人为他们指了条出路,他们愿意一试。

一时间,应者如云。就这样,人力和财力都有了。

取水工程开始了,在黄寄北的指挥下,百姓们将五管并排的大竹筒放入水源处,一路蜿蜒而下,竹管之间的连接用麻绳、漆密封,沿途二十里,用了万余根大竹。

这就样,人们把山涧的泉水引到了县城里,再在城里用大石搭建成槽蓄池,然后再从蓄水池分流到了各个居民区的小石槽里,本次取水工程就算是完成了。

通水的那天城中居民无不欢呼呐喊,他们终于能喝上干净的水了!他们再也不会莫名其妙的生病了!

城中喝水的问题解决了,可外面乡村的饮水却仍是个问题。村庄散落各处,若还是使用竹筒取水,那成本将是巨大的。

对此,黄寄北制定了第二套方案,挖井。

在流放到该地的犯人中,黄寄北找到了一位有挖井手艺的匠人,这位匠人姓周,被妻子和奸夫联手陷害,含冤入狱,被流放到了此地。

周师傅本已生无可恋,只等着自然死去,可黄寄北却让人找到了他,并对他委以重任。想着能在死之前积德行善也是好的,周师傅接下了这个任务。

有了周师傅这个行家,挖井工作顺利了很多,三日后,在海昌县海鱼村,挖出了第一口井,当井水从地底下慢慢冒出来的时候,村民们开心得跟什么似的,天底下居然有这么好的东西,不用去咸滩取积水,在家里面就能取到水,这是在是太方便了!

挖井成功的消息传了出去,远近百姓纷纷前来海渔村学习,周师傅一个人忙不过来,他也不藏私,对于来学习的村民们都是倾囊相授。海昌县一时挖井成风,百姓们彻底改变了过去的饮水习惯。

为了感激周师傅,当地人把周师傅挖的第一口井称之为“周井”。而周师傅也在这件事后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从此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疫情结束后,李大夫并没有跟着黄寄北回去,他想留下来教导当地的百姓种植药材,一个大夫,最无力的时刻就是看着病人死去,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药材可用,这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黄寄北对李大夫的想法很是赞同,之前上山取水的时候他注意到这里山上其实是有不少野生药材的,看来这里的气候和土质是适合药材生长的,黄寄北让李大夫安心留下来,他会帮忙写信找人寄药材种子给他们。

出来这么久,家里人都很担心,黄寄北打算启程回去了,这次是瞒着他们出来的,谎称自己是去苗水县,若是让他们知道了自己来了疫区,他们说不定也要一起跟过来。

临行前,黄寄北再次来到了海渔村,和周师傅告别,他承诺自己会想办法帮他伸冤平反,可周师傅却摇了摇手拒绝了,前尘往事,他已不想再提,他已经有了新的生活,不想再卷入风波了。

黄寄北默然,也许他该尊重周师傅的意见。

黄寄北的到来受到了海渔村村民的热烈欢迎,家家户户都拿出了自己家里的好东西来招待他们,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出海打回来的。

盛情难却,黄寄北于是留下和大家一起享用午食,海昌县最出名的就是海鲜了,既然来了,怎么能不尝一尝。

蛤蜊、牡蛎、黄花鱼、比目鱼、乌贼,甚至还有海参,这里的海鲜真的很丰富。

海渔村村民以出海打鱼为生,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出海是项技术活,既要会看天气看风浪,也要有高超的驾船技术,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大海吞没。

成年男子是出海的主力,若是一家失去了顶梁柱,那这个家庭往后日子会过的十分艰难,而海渔村中这种家庭不在少数。

午食设在村长家中,院内,大树阴凉下,几张长桌拼接在一起,黄寄北喊来村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一起享用午食。

午时时分,海鲜上桌了,各种海味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黄寄北这十来年来都待在内陆,已经很久没见过海鲜了,一时间不禁口舌生津,想要大快朵颐一番。

吃饱喝足,黄寄北感觉这里的海鲜似乎和前世自己尝过的有些不一样,一番回想,黄寄北终于知道是哪里不一样了。

这里的人烹饪手法太单一了,渔民们都是用陶釜烹煮海鲜,虽说海鲜本身味美,这种简单的烹制手法做出来的海味也很好吃,但总是太单调了一些,他一个外来人还不觉得有什么,可对长期食用海鲜的渔民来说,已是觉得无甚滋味了,饱腹而已。

黄寄北觉得可以和渔民们讲讲其他烹饪方式,这可是海鲜呀,可以搞的花样实在是太多了。

盛夏午后,黄寄北坐在躺椅上,摇着蒲扇,和村中老人们谈天说地。

“大人,您是说这扇贝蒸的要比我们煮的好吃吗?”听了黄寄北的描述,村正好奇地开口问道。

“老人家,有空可以尝试一下,这扇贝放上蒜末和姜末和小葱,锅里水烧开后放进去蒸一会儿就能吃了,和煮着吃食不一样的滋味。”

“大人说得我们自然是信的,只可惜我们村买得起铁锅的太少了,是以家家户户都只能用陶釜煮食物。”

黄寄北了然,刚才是他想当然了,后世人吃海鲜追求的是美味,现在的渔民们却只是为了裹腹。

黄寄北接着问起了渔民们今年的收成。

“老人家,今年出海还顺利呀?”

“唉,还是和往年差不多,捕少了没货卖,捕多了卖不上价,从年头忙活到年尾,也就勉强养活一家子罢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