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2章 财主们的小算盘(1 / 2)

加入书签

杨运心里记挂着正事,便没有在酒桌上放开了喝。财主们自然也看出来杨运有所保留,很知趣地没有继续劝酒,原本准备的几坛黄酒,最后连开了的第一坛都没喝完。不过这顿饭的本意也不是要喝个酩酊大醉,众人也知道正事重要,眼看吃得差不多了,顾曲飞使个眼色,便有仆从提前去柜台结账。

一行人吃完饭又再次出了县城,朝海边的方向行进了约莫两里地便停了下来。顾曲飞去将杨运请下了马车,然后向他说明道:“杨大人,我们此时所在这条道路是象山县城至海边港口的官道,西边这块洼地,便是我等打算凑份子拿下来与贵国做买卖的地方。”

杨运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过去,见西边自路基以下是一道缓坡,然后便是大片平地,看地形约莫比官道及以东地区低了三米左右,目前是处于荒芜状态。

杨运问道:“这里为何没有开垦农田?哪怕是随便种点粮食也比荒着强啊!”

象山县的平地本来就少,照理说应该是地主眼里的香馍馍才对,但看这块地荒着的状况似乎并不是这样,杨运见多识广,不免就有些怀疑这块地有什么别的问题。

顾曲飞倒是没想到杨运这么快就注意到了,讪笑着应道:“回大人,这地方因为太靠近海边,所以地里盐碱多,种不出粮,因此才会荒着。”

原来如此,杨运顿时便明白对方打的什么主意了。盐碱地对于这个时代的农业水平来说的确是毫无开垦价值,地价自然也相较于农田便宜得多。这几户财主宣称的百亩土地,盘下来应该根本就花不了多少银子,更大的可能是对方以此为由,让海汉派人过来现谈条件。

杨运也没闲工夫跟这些乡下财主慢慢兜圈子,索性便直截了当地问道:“那说起来这边的盐碱地应该不止百亩吧?”

“千亩也是有的。”顾曲飞不敢再瞒,老老实实地应道:“从这边往西,海边这几里荒地都是盐碱地。若是贵国想在这边建点什么作坊,我等便出面去把这些地盘下来,算是与贵国合股。”

杨运笑道:“可是本地最大的产业就是渔业,在岸上搞这么大的地方也做不了多少事,难道用来晒渔网吗?”

顾曲飞赔笑道:“大人说笑了,我等都知道贵国最善经商,所以才特地托人去舟山联系,就是指望贵国能派出大人这样的高人,来象山指点迷津。”

杨运皱眉道:“据在下对象山的了解,此地虽然有些矿藏,但大多在山里,交通不便不说,储量似乎也不大,开采起来很是麻烦。除此之外,本地好像就没有其他陆上的产业了。以我国所掌握的农业技术,这盐碱地是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但培养不易,也难有什么利润可言。”

顾曲飞脸上不禁显出一丝失望的神色:“大人,难道除了种粮之外,这片荒地就没有其他用途了吗?”

杨运心道这若是在寸土寸金的三亚,那自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最不济由建设部主持来修一片居住区,国库也能有大笔收入。但在大明境内,这么一块荒地要变成能赚钱的产业,那还是得好好合计合计才行。

对于象山县的情况,杨运是真的有所了解,这边民间除了渔业之外就没有其他成规模的产业了,可以说严重缺乏海汉搞制造业所需的行业基础。如果要因地制宜搞加工业,比如木材或石材的加工,那也得要有人能够提供原材料,否则海汉还得自己搞伐木场和采石场,而象山这边似乎也并没有相应规模的产业能够为海汉提供稳定的原材料货源。

杨运正待要对顾曲飞说明这个情况,突然脑子里闪过一道信息,便将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对顾曲飞问道:“记得象山这边是不是有盐场?”

顾曲飞点点头道:“有啊,本地在唐代便已经开始用海水煮盐,到北宋的时候就设了玉泉盐场,不过前几年从福建过来的私盐太多,生生便将本地的盐场给抵到破产了。”

福建的私盐是从哪里来的,杨运当然很清楚,毕竟他以前就在澎湖当官,制贩海盐也是他分管的贸易内容之一。澎湖每年制出的海盐至少有五成都是运到了浙江这边发售,就凭着低廉的价格和优秀的品质,硬生生将沿海州府的官盐买卖抢下了大半。在这样的情况下,浙江本地的官盐盐场自然很难再维持生存,于是便如曾经福广两地的盐场一样,一些经营规模比较小的盐场就陆陆续续地倒闭了,象山的盐场显然也是其中之一。

既然大明过去在本地设立过盐场,就说明这边的海水盐度适合制盐,而这个地方距离海边如此之近,又有大片的空地,用来开设盐场岂不是正好?

杨运越想越觉得有理,便对顾曲飞道:“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里开设盐场?”

顾曲飞等人互相看了看,都是面色畏惧地摇了摇头。杨运一下回过神来,这私盐盐场在大明可是大忌,要是被查到肯定是重罪,这些财主岂敢随意操作这种可能会掉脑袋的项目。

杨运道:“开盐场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各位不打算试试吗?”

顾曲飞苦着脸道:“大人别开玩笑了,我等都是遵纪守法的良善民众,又岂敢随意制贩私盐?这要是被官府知道了,我等哪还有生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