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庶女的庶子 第64节(2 / 2)
这一行人都是从城里出来的,高头大马驾车出行,想也知道身份不凡,如果觉得流民碍眼,要驱赶他们,他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寄希望于贵人大发慈悲。
宋朗旭紧锁眉头,随即看到什么东西,眉头一松,同时,朗月也指了指一样事物。
宋朗旭勾起笑来,“我妹妹就是聪明!”
他们同时想到了一样东西,米粮!
衙门每天派出去的米粮都是有数的,负责熬粥的老周更是熟手,堪比卖油翁。多少米粮加多少水,能够熬出多少碗粥来,他闭着眼睛都不会弄错,而且施粥限量两碗,其实能够通过这个数据,倒推出有多少流民领过粥。
找过老周后,老周很快报出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可比他们预先估计的,多了一半有余!
而之前,宋朗旭刚刚派了人去帮流民们加固木棚,顺便清点了他们人数,预备等到年后给他们安排点活干。
这无缘无故的多了人,还就靠在城墙根儿底下,如果想要干坏事,岂不是一干一个准?
这回可把赵辰之吓的够呛,一旦出事他作为父母官,逃脱不了干系,万一再牵连到先生们那就不好了。
赵辰之再三谢过朗月,朗月只得温柔一笑,示意她也是把赵辰之当兄长,妹妹为兄长做事,应当应分的。
赵辰之担心过后,也顾不上别的,连忙先把所有的流民都控制起来,转移到别的地方,准备查清这些人的身份。这不查还不要紧,竟然怎么查都找不到这些人对应的户籍文书。
而这些人本来还带着照城口音,宛如本乡本土人,赵辰之只要一想到这点,阴谋论已经在心头翻滚欲出。
到底是谁?到底是怎么回事?师兄弟二人对视,竟然都不敢开口。
宋朗旭喉头滚了滚,正要说出自己的办法时,外头禀告胡小三求见。他管着土法肥料作坊的事情,关系到明年春耕,他求见一向都是允的。
胡小三迟疑着进来,两只手把衣角搅的死紧,“大人,我好像知道那些流民来自哪里。”
“你?你知道?”
胡小三点点头,又生怕两位大人误会急忙补充,“我认识其中一个,以前也住在葫芦村附近,后来,后来照城回归大江朝,允许百姓自行选择,他就去了夜耀国安家落户。”
赵辰之眉头一紧又一松,“还有别的线索吗?”
“没了,那人因为亲戚有留在葫芦村的,隔上几年会过来看一回,如果不是他下巴长了个痣,我也想不起这人来。”胡小三连忙摆手,“应该不是坏人。”
是不是坏人,那可不是胡小三说了算的,但总归他提供了一个线索,能够查到这些人的身份。
赵辰之让人去查了往年的户籍卷宗,故纸堆里一翻,果然把这些人的户籍都找了出去。
之前就说过照城的构成,本来是个三不管三都管的地方,三国人民混居,彼此都有姻亲关系,乱的要命,二十年前回归后,才算是分理干净,但是区区二十年并不足以分割清楚,不少的亲戚故旧都还留着,关系也在,远的不说,凌家不就是个例子?天天宣扬自己是夜耀国宰相的族人。
只要能找到他们的来历,赵辰之的半口气就算松了,他打算接着去问那些人,到底是跑过来干嘛的。结果不能他动身,对方倒是肯主动说了。
“夜耀国,遭了雪灾了!”
说话的人正是胡小三认识那位,也姓胡,瘦的脱形,五官都变了,他怯怯的望着赵辰之,“您是照城的赵大人吗?”
赵辰之满脸复杂,“我是。”
胡铁絮絮叨叨说道:“我看过《孝子喊冤》,我知道您是个好官!是个愿意为民做主的好官,我们这些人,都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这才偷偷跑过来的。”
室内一片低低的啜泣声,人人都在拼命忍哭。
胡铁一边擦泪一边说,“夜耀国已经下了一整月的雪,官道都被封了,吃的喝的烧的什么都没有,国君还什么都不管,如果再继续熬下去,我们都得没命,没法子我们这才跑了过来,想要拼一条活路的,就是再差也不会比原来还差了。”
夜耀国本来纬度也比大江朝高,气候更寒冷,碰上寒潮,的确日子难过。
赵辰之反复询问细节,确认他们没撒谎。
宋朗旭突然插话,“那你们为什么领粥还要偷偷摸摸的?”
胡铁脸涨的通红,“人,人数要是太多了,我们担心衙门看到,就不施粥了。我们毕竟是吃白饭的......”
再被驱赶,难道还能倒回夜耀国去吗?少不得只能想点法子,轮换领粥。
赵辰之却看出另外一层意思来,当初照城回归自行选择归属,他们选了夜耀国,落魄时却要倒过来找照城,有种承认自己眼光不行的难堪感。昔日看不上的穷亲戚发达了,现在来找“穷亲戚”借钱,这口怎么好开呢?
赵辰之开口说道:“你们暂时先留在这里,依旧还是一日两顿粥,等我查清经过后,再说。”
这些人千恩万谢的磕头道谢,毕竟这里虽然条件简陋,至少比城墙根强,遮风又挡雨。
出了大门,宋朗旭叹道:“这事闹的,师兄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关键是,你相信他们的说辞吗?
“信了一半,他们饿的面黄肌瘦手脚无力,这不是假的,如果作假做到这个地步,我栽了也服气。”赵辰之道:“但事情不能不查,等有了确凿证据,我会把事情加急奏上去,且看皇上怎么定。”
虽是同乡同土,又岂不是异乡异人呢?
一骑快马掀起滚滚烟尘,从照城出发朝着京城去了,如果一路上换马不换人,只需四日就能到达京城,呈上皇帝案头。
第九十章
隆庆帝已经这奏折一个时辰了, 实在难以决断,他索性就讲内阁大臣叫来,共同商议。
其实那些人口不多, 一共也才一百来号, 撒进整个大江朝, 连个水花都看不到。但这其中的含义不同啊。
接受, 还是不接受?驱赶,还是不驱赶?
隆庆帝想的头都大了, 又对夜耀国雪灾的事情感兴趣,在他这里信息更为全面,自然知道事件全貌。大约一月之前, 夜耀国就开始陆陆续续的下雪,三五日就有一场, 紧接着一场寒风,把河道吹的上了冻, 地面覆盖了积雪,出行一下子困难起来,纵有米粮也运送不进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