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151节(1 / 2)

加入书签

“味道不错,是老手艺了,现在想吃这样的糕点可不容易。”

“这是我们社办糕点厂的产品,正经溯源的话,这个糕点厂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宋恂将捂手的茶缸递给他,“这家糕点厂已经在咱们市里开了分厂,就在火车站那边,前店后坊,有个售货窗口可以买到这种酥皮糕点。”

老袁就着茶水又咬了一口枣花酥,语气随意地问:“市里居然同意让你们这种社队企业来大城市开分厂?只农村人口进城这一项,就是违背政策的。你们的工人都是从城里招的吧?”

“对。除了两个厂长是我们公社派出去的,其他工人都是从市里招聘的。”

“这样做,赚钱是肯定赚钱的。不过,农村的社队企业就是要服务社员的,你们弄一个社队企业来服务城市,呵呵……”

“分厂虽然是社队企业,但工人都是城市户口,城市户口的工人为城市人口服务,应该也说得过去吧?”

“这主意是你们公社领导想出来的,还是你的主意?”

宋恂顿了顿,“是我出的主意,当时我刚开始接触工业方面的工作,光想着怎么提高产值了,对于其他方面考虑得还不太周全。”

老袁抽着烟没吱声。

这种办厂方式在过去很常见,但是在时下看来,其实很有风险,属于打擦边球的做法。

好在他们还知道招聘城市工人,一旦被人抓住把柄,尚能辩解一二。

只从这里就能看出,这小子的胆子挺大。

老袁点了点烟灰,笑道:“你送的礼,我已经吃了,有什么事就直说吧。”

“其实不是什么大事。”宋恂试探着说,“我最近在工作上有点困惑,您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我想过来请您帮忙拿个主意。”

虽然不知道他在来图书馆工作之前,具体是干嘛的,但是四十年前的南洋大学实体经济研究组成员,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专家了。

“找我解惑的学费可不便宜。”老袁翘着二郎腿,圆脸上乐呵呵的。

宋恂点头答应。他早有心理准备,既然是请人问策的,就不可能什么都不付出。

“你先说说是什么情况吧。”

“我们公社过去的工业产值一直不高,常年维持在六七十万左右。不过,去年开始重视工业发展以后,扩建和新建了几个工厂,还从市服装公司,引进了一个工农联营的很大规模的服装厂……”

宋恂刚做完年终总结,所以对团结公社去年的所有数据都心中有数。

这会儿将部分数据做过模糊处理后,事无巨细地跟老袁讲了一遍团结公社的工业发展情况。

“今年很多人都在等着我们公社的大动作,想要看我们还能不能保持这种增速。”宋恂无奈道,“但我心里其实对这种只重视产值的发展,还有些顾虑。总感觉只依靠新建工厂,来拉动产值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在原有工厂的内部深挖潜力,让它们重新焕发活力。但是现在又找不到太好的突破口……”

老袁抽着烟,一直没有插话。

看得出来,这位小宋主任在这方面确实挺着急和困惑的。

否则也不会病急乱投医,来找他这个只有一面之缘,连具体底细都不清楚的老头子问策。

他想了想,走出办公室,爬上一楼一侧的书架上,准确地找到一本掉了半页封面的旧书。

重新回到办公室以后,又蹲到办公桌下面,从柜子的最里面翻出一本塑料笔记本。

“估计这两本能对你有点用,你先看看吧。”

宋恂没去管那本旧书,而是率先翻开塑料笔记本匆匆扫了一眼。

这是一本二十年前的工作笔记,多数内容与定山县的发展规划有关,记录了满满一大本。

尽管宋恂并没有去过定山县,但他对定山县的印象却相当深刻。

前几个月,市服装公司打算兴建分厂时,他们公司的革委会主任最先属意的建厂地点就是定山县。

这个县三面环山,山地多耕地少,交通条件差,有大量的闲散劳动力。

但是从五十年代起,人家就定下了大力发展纺织业的路子,如今是全市闻名的纺织工业强县。

见他捧着本子读了起来,老袁挥手道:“你可以拿回去慢慢看。”

宋恂刚要跟他道谢,却听对面的老头又眼神晶亮地提条件:“不过,拿回去可以,你得把你的那台海鸥4c借给我研究研究。”

这个条件不算什么,比宋恂的心理预期低了许多。

“没问题。您先研究吧,我这边还有些没用过的胶卷和胶片也可以一并给您。”他痛快答应,又顺势提出一个请求,“等您研究明白了,正好教教我怎么冲洗胶片。”

老袁:“……”

怎么还没完没了了呢?

第90章

宋家弟妹来了瑶水大队以后, 宋恂夫妻每晚的二人自习,变成了四人自习。

书房里的写字台足够大,宋恂在自己对面为他们加了两把椅子。

他们白天在家做什么, 宋恂并不干涉, 但是每天晚上会像个班主任似的, 督促他们完成寒假作业。

毕竟是在二哥的地盘上,宋恒宋悦这对兄妹还算听话, 非常识时务地让干啥就干啥。

再说他们白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在队里疯玩, 玩腻了写个作业调剂一下也不错。

相比于宋恒兄妹, 项小羽现在反而更不适应每天晚上的自习了。

她在椅子上根本就坐不住。

肚子上面像是扣了一口锅, 时不时就要调整一下坐姿, 或者站起来走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