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697节(1 / 2)

加入书签

不少鲁国将士都诧异地看向柴荣, 他不是和庆父、叔牙一伙的吗?

庆父、叔牙脸色惨白, 不甘地大喊:“你这是过河拆桥!”

柴荣板着一张脸:“我可有答应过你们什么?”

与庆父、叔牙谈条件的不是柴荣,而是沦为俘虏的赵匡胤, 所以柴荣完全不认账。

柴荣作为曾经的后周皇帝,对于驾驭将士有心得。

柴荣感受到鲁国众人对庆父、叔牙这两个祸乱朝政、大逆不道的贵族大为不满。

如果不杀了庆父、叔牙,难以平息鲁国将士的怒火。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

“况且, 你们二人, 手足相残,不忠不孝,罪当万死。”

柴荣不容庆父、叔牙二人狡辩,便示意张永德、王全斌两员武将痛下杀手。

张永德、王全斌手起刀落,将庆父、叔牙两个没有了利用价值的工具人斩杀。

鲁国众将士见庆父、叔牙被杀,怒气果然有所消失。

在鲁国众人看来, 庆父、叔牙两个祸乱朝政的权臣, 比敌军还可恶。

曹刿心情复杂, 一直在拖后腿的庆父、叔牙二人, 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死去。

庆父、叔牙二人的报应, 来的太快了。

矛盾被转移,鲁国众人还没有意识到,鲁国王室,死了三个人,只剩下了被俘虏的鲁庄公,鲁国彻底灭亡。

“俘虏的鲁国众将,和宋国众将, 全部押送到关中,让这些武将与他们的兵马分开, 以免爆发叛乱。”

柴荣彻底平定鲁国,活捉鲁国国君鲁庄公,还活捉了前来争夺鲁国的赵匡胤, 仅仅是俘虏的名将数量就有上百人。

当然,这些名将并不算家户喻晓,只是在史书上留下过名字。

在梁国灭亡后, 鲁国成为第二个被平定的诸侯国。

“孔夫子和他的弟子,全部释放,好生招待。”

柴荣也不敢得罪孔子和儒家弟子,否则会遭到天下读书人谴责,于是令人将他们释放。

孔子虽然有空前的影响力,但毕竟不是兵家,在鲁庄公和一众鲁国武将被活捉以后,孔子和儒家弟子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这座机关城,该如何处置?”

“为了以免有贼人作乱,将其摧毁。”

柴荣在离开机关城之前,令人将公输班打造的要塞破坏,避免将来被山贼或者叛军利用。

机关城的坚固程度, 毋庸置疑,只是鲁国内部不和, 才显得不堪一击。

至于建造了鲁国机关城的工匠公输班, 也被柴荣送往关中。

公输班的流派,不亚于墨子的墨家流派, 只不过两人的理念不同。

公输班积极为诸侯国生产战争兵器,甚至建造了专门为战争而生的要塞——鲁国机关城。

公输班渴望利用战争,提升自己流派的影响力。

而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尽量避免不义的战争。

如果不是张华资助墨家进行研究,禽滑厘和墨家弟子,不见得会愿意为张华生产兵器盔甲。

在柴荣看来,墨家在工匠群体之中的影响力太大,如果同时扶持公输班、禽滑厘两派工匠,正好可以相互制衡。

柴荣当过皇帝,自然知道分权制衡的重要性。

公输班、禽滑厘代表了两派工匠,其中一派势力太大,还可以拉拢另外一派,进行打压。

“子夏在夏城,看来可以去见他一面。”

孔子听说弟子子夏在夏城,在自知鲁国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之后,感慨世事无常之余,开始周游列国。

以孔子的声望,只要不起兵造反,各个势力都不敢拿孔子如何。

子夏不像颜回、曾参等弟子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弟子,在离开孔子之后,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提倡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延展了儒家正统政治理论。

李悝、吴起、魏文侯,都曾向子夏请教。

孔子主张施行仁政,在礼制方面恢复周礼。

大致思想就是,君主通过施行仁政,来让人们吃饱肚子,而吃饱肚子的人们才能学习礼节。

孔子得知后世礼崩乐坏,战国时期,战争更加频繁,而且兵家为了获胜,无所不用其极,又得知秦国统一六国,结果也不坏,才有了后面的汉唐盛世,思想也有所转变。

时代已经变了,孔子、王莽都想要恢复周天子的时代,但事与愿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被一两个人物所左右。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进入战国时代后,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在战国第一个霸主的魏国讲学,而且更加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知道后世发生的事情,大受震撼,他认为有必要前去与子夏叙旧,以及更新自己的理论。

另外,孔子也发现,后世不少儒生,打着他的名义,发展儒家学说。

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