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老师傅(1 / 2)
老师傅,最好。这是胡杨的真心话。
大约是六七十年代开始,人们见面的时候不再只称同志,而是逐渐开始有了“师傅”的称呼。
司机师傅、工人师傅等等。反正见了陌生人不是同志就是师傅。而在之后八十年代之后,先生和小姐也加入了称呼之中。
再然后,就是所有称呼都崩坏的时代。菊花、太阳、同志、小姐.....
不过老师傅这个词,从以前到现在再到以后,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的。不是每个工人师傅老了之后都能叫老师傅。
老师傅,除了上年纪之外也代表了足够长的从业时间,和至少让多数人认可的手艺水平。
总之,老师傅不是随便叫的。
而胡杨喜欢老师傅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这些老师傅通常都不老。
八十年代的国企是普遍性的效益不好。基本上九成九的国企都有人员结构臃肿的问题。一个萝卜一个坑。前一个萝卜没有走,下一个萝卜就补不进来。
企业添新人基本只有三种途径。员工子弟、分配和关系户。后面两种先放着不说。员工子弟进厂子不是到了岁数就能进的。还要看有没有“坑”给你。
很多时候,当子女年纪大了,尤其还是儿子到了结婚年纪的情况。老人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就会选择自己提前退休,把这跟“坑”让给孩子。
这种情况是具有普遍性的。进入七十年代之后,企业的人员更替大多都是靠这种子“顶”父业的方式完成的。因为企业的发展基本停滞,也极少会新的工厂诞生。
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多老师傅都不是六十岁正常退休的。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五十几岁就提前退了。
518厂是丹东地区最好的压力容器厂。规模不大却是正儿八经的国企。而且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以前还是军工企业。
赵小白从那边带回了五个名字和地址。胡杨他们一大早就开始逐个登门拜访。但很快他们就走到了第四家。
前面三位老师傅都拒绝了华夏农机的邀请。虽然表达的方式和态度都不尽相同,但意思都还是比较统一的。
他们都是军工、国营企业退休的正经工人,不想给私营企业打工。
这种观点搁在十年后的九十年代,那是会被人笑的。但现在这个时候,他们这个年纪的人,有这种观点实在太正常不过。
一辈子都给公家干活,拿的是公家发的工资。在他们的概念里,那是一种踏实感觉。在那成运动中,这种踏实也带给了他们确实的安全感。
他们对待私营企业的这种态度,代表了大多数人。他们缺乏信心。
对政策长持续性没有信心,对这种经营模式没有信心,对不是铁做的饭碗没有信心。当然也对自己没有什么信心。
所以大多数人追求的就只有一个字“稳”。稳定的稳,平稳的稳。
以上这些胡杨心里都有数,所以他也提醒过了其他人。但被连续拒绝了三次之后,他们依然会有些士气低落。
第四家,老师傅叫张振棠,八级焊工,去年办的内退,今年五十六岁。住的地方在郊区,是当兵时部队分配的家属房。
房子是平房,前后都有院子,按说地方也不算小。但架不住儿女太多,五男二女一共七个。六十七平的房子塞的满满当当。
现在情况已经稍微缓解了一点,前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分出去过了。轮到第三个儿子要结婚,张振棠老两口无力承担,就只能选择让三儿子顶岗。没有正式工作的人,姑娘是不会愿意嫁的。
说明来意之后,张振棠说出了一句让胡杨心中眼中都一亮的话。
“你们给多少钱?”
十分钟后,胡杨他们满意的离开张振棠的家。张振棠愿意到华夏农机工作,而的胡杨则答应给他一份与他电焊水平相符的工资。
胡杨没说一个确切的数字,除了给大家都留下余地之外,最重要的是不想吓到这唯一一个答应了他们的老师傅。
而好事也果然不成双,第五个老师傅又拒绝了他们。
总算有一个,没有彻底白忙活一场。胡杨对这个结果是基本满意的,说不上好但至少不算最坏。关键是他很清楚的知道,果然价值观的变化是有多么迅速。
只需要几年的时间,大家都会一切向钱看,甚至笑贫不笑chang。
胡杨突然想起,有个挺有才的人说过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于是他对其他说“你们说,全世界最爱钱的是哪国人?”
赵小白第一个抢答:“好像是犹太人。”
项凌江则说道:“犹太人不是国家。我想是美国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胡杨问司机:“戚杨你觉得呢?”
戚杨毫不犹豫的说道:“瑞士。”
胡杨很意外:“这么肯定?”
戚杨酷酷的回答:“瞎猜。”
胡杨差一点就直接宣布他赢了,真的就差一点。
“公布答案,是中国人。”
↑返回顶部↑